Quantcast
Channel: 回归江南旧梦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5

晁错 忠臣系列之一

$
0
0

晁错 忠臣系列之一

  晁错是颍川(河南)人,凭借文学而当上了太常掌故。晁错为人严峻刻薄,不近人情。汉孝文帝时天下没有研究《尚书》的人,只听说济南一伏生是以前的秦国博士,研究过《尚书》,年龄已经九十多了,年纪太老无法征他到京都来,就下诏让太常派人到他那里受学。太常差派晁错到伏生的住所受学《尚书》。学成归来,就征引《尚书》上书陈说对国家有利的治国方略。孝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舍人、门大夫、家令。晁错凭借他的辩才被太子宠爱,太子家称他为“智囊”。在孝文帝时,晁错多次上书建议削弱藩王势力,以及修改法令。上书陈述几十次,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,却很赏识他的才能,升迁他为中大夫。那时候,太子对晁错的计谋策略称善,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们都不喜欢晁错。 

  景帝登基,任命晁错为内史。晁错曾多次请求陈说一些事情,总是被听取。他所受的宠爱,凌驾九卿之上,更定了不少法令。升迁为御史大夫后,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其土地,收取他们四周的郡城。奏书呈上,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议,没有一个敢责难晁错的,只有窦婴与他争辩,因此和晁错有嫌隙。晁错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,诸侯都叫嚣着攻击晁错。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,从颍川赶来,对晁错说:“景帝刚刚即位,你当权处理政事,想削减诸侯的力量,疏离人家的骨肉,而被人家纷纷议论,都埋怨你,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”晁错说:“事情固当这样做,不这样做,则天子不受尊崇,宗庙不安稳。”晁错的父亲说:“刘氏安矣,而晁氏危,吾去公归矣!”于是饮药自尽,临死前说:“我不忍心看见祸患降临到我身上,我先去了。”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,吴、楚七国果真以“清君侧,诛晁错”为名,起兵造反。等到窦婴、袁盎进谏陈说,景帝下令让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斩了。 

  晁错死后,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,做抗击吴、楚的军队的将帅。打仗归来,上书陈述军事情况,拜谒进见景帝。景帝问他:“你从吴军、楚军的地方来,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,吴、楚罢兵了吗?”邓公说:“吴王蓄意造反已有数十年了,因为削地而发怒,以诛杀晁错为名,但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呀!再说我恐怕天下的人都将闭口,不敢再进言了。”景帝说:“这是为什么呢?”邓公说:“晁错担心诸侯强大,无法加以控制,所以请求削减他们的土地,以保持京都的尊崇地位,这实在是有利国家的好事呀!计划才刚施行,竟然遭到杀戮,对内杜绝了忠臣的进谏,对外反替诸侯报了仇,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如此。”景帝沉默了好久,才开口道:“你所说的确实不错,我对这事也感到有点悔恨。” 

文斯今评:
  汉朝自开国以来,尊崇黄老之术,实行无为而治,全国被分封成许多个诸候国,都有自己的封地,其中吴国所处富庶之地,诸侯割据,所以汉朝国力不强,军事也不强,天子的号召力也不强,文帝时北边的匈奴就不停的骚扰侵袭边疆,烧杀抢夺,晁错为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,推行“削藩策”,达到汉朝的天下一统,可谓为国尽心尽力,最后不但自己家毁人亡,也让老父亲绝望自尽,从个人的利益来讲是非常的不值得。晁错,正值人生的事业顶峰,官至御史大夫,胸怀兴汉室之大志时,却被腰斩于东市,西汉初年的罕有的政治天才就这样中途陨落,实属悲哀!
  晁错为国太忠心,晁错的父亲听说要推行“削藩策”之后,急忙从河南老家赶来说:“刘氏安矣,而晁氏危,吾去公归矣!”,晁错聪明一世不可能想不到这个后果,只能说他为了国家一统,没有考虑这些个人安危。

晁错的被诛命运,原因有三:
  一,他本人不够圆滑,做事比较狂妄,比较莽,得罪了很多政敌和朝臣,为国家牟利的时候同时损害了诸侯的利益。遂被人以柄“清君侧”,以致曾经同朝的臣子袁盎(窦婴也不喜欢晁错,没有明说而已)也建议景帝杀晁错(汉书原文:盎入见,竟言吴所以反,独急斩错以谢吴,吴可罢。),当然和和他的官职也有关系,官至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的检察官,不得罪其他官员是不可能的。

   二,生不逢时,当时的景帝太懦弱(身体也虚弱,后来刘彻行冠礼时,都是靠人家搀扶才能走动),晁错是景帝的老师,又是重臣,吴王一造反,景帝就慌了,此时袁盎出主意“急斩晁错可平息此事”,公事私仇一起解决,于是应了叛军的要求“诛晁错”。景帝太懦弱,敢作却不敢当,“削藩策”这个事情,文帝在世就有这个想法,只是晁错建议出来,现在吴王带头叛乱,就把责任推给臣子身上,验证了那句老话,“伴君如伴虎”。感叹,如果晚生几年在武帝时代,必将成就他政治梦想,可惜历史不能假设。

  三,任何一个社会发生大的变革,必然有血的代价,方能让后人来评判对错,杀了晁错之后,吴王依然没有退兵,景帝马上也知道,错不在晁错,吴王早就想叛乱了,只是打了一个“清君侧”的旗号来掩盖他叛军的本质,否则师出无名。如此牺牲之事,前有商鞅,后有王安石,非唯错一人尔。


 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5

Trending Articles